經過深度開發,旅遊資源可以更好地展示文化內涵與底蘊,形成多元化的產品業態,滿足遊客的高層次需求,也有助於打破「門票經濟」模式,豐富贏利管道,釋放消費潛力。
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原料,發展利用既有旅遊資源是地方旅遊發展的主要方式。目前,多數具有一定品味的旅遊資源都經歷了一輪或多輪開發,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旅遊吸引物與相應產品。
隨著旅遊需求的變化,不少旅遊地開始不同程度地出現核心資源利用不夠、產品業態老化、體驗項目匱乏、營收管道單一、經濟效益欠佳等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旅遊資源深度開發應被提上議程。本文在界定其內涵的基礎上,結合各典型案例地的觀察與比較,嘗試提出方向與路徑,以期拋磚引玉。
旅遊資源開發有多種類型與模式,從資源利用層級與對應產品層次來看,有淺度開發與深度開發之分。前者是指利用旅遊資源表層部分開發初級產品,與「粗放開發」是近義詞,通常意味著資源閒置率高、產品業態單一、文化內涵缺乏、遊客體驗度低。
深度開發則是經營管理主體順應市場需求,對旅遊資源此「原料」進行體驗型、內涵式、綜合性的開發利用,充分實現其觀賞、遊憩、使用價值,深入挖掘展示其歷史、文化、科學、藝術內涵,培育產品矩陣,延長產業鏈條,增強吸引力,提高附加價值,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與發展優勢。
通俗而言,旅遊資源深度開發就是經營管理人員深思熟慮、闡述幽顯微、精雕細琢、極情盡致,讓資源的各類價值能夠轉化為相應的觀光、休閒度假與特種專項旅遊產品,讓體驗活動、服務項目、要素業態能淋漓盡致地體現旅遊資源的文化主題、精神內蘊與科學價值。
經過深度開發,旅遊資源可以更好地展示文化內涵與底蘊,形成多元化的產品業態,滿足遊客的高層次需求,也有助於打破「門票經濟」模式,豐富贏利管道,釋放消費潛力。當然,旅遊資源深度開發是一個與時俱進、永無止境的過程,「深度」只是一個相對的狀態,受資源利用政策調整、市場需求變化、科學技術進步等宏觀環境的影響,還受到開發條件、組織能力、生命週期等微觀因素的限制。
在實踐中,可以用主題體驗活動類型及數量、遊客滿意度、遊客停留時間、綜合收入、二次消費所佔比重、創意研發投入、智慧財產權授權數(含商標權、著作權、專利權)等指標來衡量旅遊資源開發深度。通常來看,創意研發經費投入、智慧財產權授權數、主題體驗活動越多,二次消費佔比、專案用地均產值越高,遊客停留時間越長、滿意度越高,旅遊資源開發深度也就越理想。
旅遊資源深度開發要克服資源利用表層化、文化展示靜態化、活動項目同質化等傾向,解決景觀設施粗陋、文化內容單薄、科技創意含量不高、業態產品項目單一等問題,朝著形成內涵化、體驗化、精品化產品的目標努力。從努力方向上來看,就是要力爭實現由表及里、由靜到動、由眼及心、由前至後、由低而高、由點到鏈。
(一)由表及里:從開發表層價值到利用內在價值
旅遊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,更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,也是一種勞動力再生產的方式。在善用旅遊資源觀賞、遊憩、使用價值的基礎上,應加強對歷史、文化、科學、藝術價值的挖掘與轉化,展現旅遊資源蘊含的思想、哲理與精神,讓景區不僅營造「物境」 ,更要營造“情境”和“意境”,不僅“賣風景”,更要“賣體驗”“賣文化”,不僅能“引人入勝”,更能“動人心弦”“發人深省”,不僅讓遊客“看熱鬧”,更要“看門道”。
(二)由靜到動:從文化靜態展示到文化動態展覽
服務只有被感知到才有價值,旅遊資源的內涵底蘊只有被遊客直接感知才能創造價值。旅遊資源的內在價值與深層底蘊只有經過合理外化之後,才能更好地被遊客所感知和接受。應充分吸收科學研究成果,利用先進技術手段,注重生產性保護和生活性傳承,將旅遊資源的內涵底蘊形像生動地展現、演示給遊客,開發可供參與、互動、體驗的「活動」項目。讓資源「活」起來,讓遊客「動」起來,讓旅遊地點從「一潭死水」變成「一池活水」。
(三)由眼睛及心:從單一視覺享受到五感沉浸體驗
旅遊者註重視覺享受與感官刺激,更追求沉浸體驗與精神愉悅。應針對遊客的深層心理需求,將旅遊資源轉化為參與型、沉浸型、感悟型產品,激活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器官,營造陶醉其中、物我一體、渾然俱忘的沉浸式體驗。讓遊客從“眼動”到“手動”再到“心動”,從“被動參觀”到“主動參與”“積極探究”,獲取“悅耳悅目”到“悅心悅意”繼而“悅志悅神”的精神文化享受。
(四)由前至後:從旅遊景區“前台”到全局生活“後台”
遊客需要欣賞精心裝扮的“前台”,也希望走進未經粉飾的“後台”。在合理利用“舞台化”手段為遊客提供完美體驗、滿足其收集“符號”願望的同時,要研究拉開“帷幕”,打開“後台”,讓遊客參觀遊覽“修飾”過的旅遊景區之後,有機會融入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、體驗目的地的各類生產與消費場景,了解孕生旅遊資源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,尋找「原汁原味」的真實體驗,增強旅遊活動的縱深感。
(五)由低而高:從觀光打卡產品到特種專項產品
個人化的旅遊需求呼喚多元化的旅遊產品與相應的業態。應運用旅遊資源的多用性,開發觀光打卡遊、休閒娛樂遊、康養旅居遊、特種專項遊,培育休閒街區、主題展會、研發營地、創意社區等業態,完善旅遊接待服務功能。讓遊客能夠“走馬觀花”“下馬賞花”“餵馬養花”,不僅可以進行長時間、慢節奏的休閒度假,更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開展學習、探索、研究、創意等活動,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。
(六)由點到鏈:從某一產銷環節到產業鏈條
除了觀光、遊憩、教育價值之外,部分旅遊資源還具有生產價值,涉及生產原料、生產場所、生產工具、生產技藝,如十里竹海、百年醋廠、千年鹽井、萬畝茶山。這類旅遊資源深度開發常涉及原料深加工、新產品開發,與跨界融合發展、產業鏈延伸有關。經過深度開發,從原有的某一產銷環節向上游和下游延伸,可以形成包括苗種研發繁殖、原料種養、倉儲運輸、初級產品生產、產品深加工、文化傳播、市場營銷、本地消費、電商物流等在內的產業鏈條,附加價值以提升。
相較於初級利用及低層次開發,旅遊資源深度開發難度高、投入多、風險高。深度開發要求精細研究、精準設計、精心實施、精細管理、精緻服務,意味著投入更多的資金、人才和新生產要素,並且會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和不可預測因素。在實踐中,較為普遍的障礙因素是動力不足、能力不夠、保障不力。
為了推動旅遊資源深度開發、提高旅遊產品品質、助推旅遊業高品質發展,需要堅持以資源為基礎、以市場為導向、以體驗為原則、以企業為主體、以專案為載體、以產品為核心、以效益為目標,抓住新機遇,尋找新抓手,探索新模式。在加強資金、用地、人才等要素保障的同時,也要注意做以下三個面向的工作。
(一)推進體制機制創新
管理體制僵化、經營機制不活,是導致旅遊資源經營管理主體思想保守、理念陳舊的重要原因,大大抑制著深度開發旅遊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應持續推廣公共旅遊資源利用與管理的製度創新,推動具備條件的旅遊資源經營管理主體建立現代企業製度,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文物認養、博物館IP授權、遺產地產學研合作、旅遊知識產權保護等製度。 促進企業家精神,引導旅遊資源經營管理主體建設學習型組織、思考型組織、創新組織,加強自身能力建設,鼓勵社會資本與民間力量依托旅遊資源開發創意文旅計畫。(二)提高生產服務能力
外部智力服務體係不完善、內部先進生產能力不足,會造成部分旅遊資源經營管理主體心有餘而力不足,深度開發舉步維艱。應充分重視面向各類涉旅企業的旅遊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,深入促進文化創意及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,加強適應旅遊業實際需求的科研資訊、管理諮詢、技術轉移、法律公證、金融保險、會計評估、工商稅務等中介服務業的發展。實際提升旅遊業協會服務會員的能力,引導、協助旅遊資源經營管理主體提昇文化挖掘、創意規劃、產品設計與活動組織能力。
(三)加強科技手段運用
科學技術是推動旅遊資源深度開發的關鍵力量,是旅遊資源面向新一代旅遊者開發產品的客觀需要,也是不少旅遊資源經營管理主體的短板所在。應深刻理解科技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,推動科技與旅遊融合發展,適時開展一場旅遊業的科技革命。
加強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,深度揭示旅遊資源的內涵、底蘊與價值。推動市場研究技術進步,為旅遊資源深度開發提供數據支撐與市場基礎。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推廣,創建一批國家旅遊科技示範園區。讓科技賦能旅遊資源開發,讓開發出的產品兼具文化風味、時尚典範與科技感。
「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,請來信或留言告知,我將儘速移除相關內容」
數位科技引領農業農村創新發展